close
      咕咕,杜鵑窩裡的荒誕和徒然。



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 the Cuckoo’s Nest

作者:肯.凱西(Ken Kesey)
譯者:
出版社:太陽社
日期:



依什麼樣的標準,由人去評斷另一人的瘋狂與否,如果彼此都同樣是為人類的話?!

在這個世界裡,社會裡,在這瘋人院裡?!





       
       有沒有曾經因為看了一部震撼自己的電影後,亟欲想要找到讓這部電影翻拍如此成功的原著小說?但卻因為出版早遠已經在市面購買不到而感到遺憾落寞?1975年由Jack Nicholson主演的《飛越杜鵑窩》就是那麼一部這樣的電影,肯.凱西在1960年出版的第一本著作《One Flew Ove the Cuckoo’s Nest》就是那麼一本這樣的小說。在電影中,瘋人院裡遭受專制的醫療手段下的犧牲者被冠上與現實世界脫節或是無法與他人互動等的病因,遭受到毫無人道的對待,成為一具只會只會呼吸與進食,失去了思想和活動的行為的廢人。電影題材反應了當時社會的保守愚昧導致醫療在精神病理這塊產生了慘酷專制的偏差,而這樣如此足以撼動人心的電影題材的原著小說,又怎麼能錯過;文字呈現將更貼近角色的內心世界,讓我們在閱讀時看到比電影「杜鵑窩」裡的更清楚的情況,和不同於影像呈現的故事敘述。



「並不是我自己開始裝聾的;是人們先入為主,以為我既不能聽、也看不到、或說不出話來的。」 

       在原著小說中,以印第安混血的布魯‧布隆登為主述者,在精神病院中他裝聾裝啞以求在其中自保。在病院中因為印第安血統被其他人戲稱為酋長,透過他的眼界讓我們知道病院中看護人員的散漫懶惰和私底下對待病人的惡形惡狀,尤以三名黑人男孩看護為主。其中又以大護士,拉契小姐為頭,在她以為完善的理念下將病院的體制控制的更加嚴厲和冷酷:「是的,就我所知道的。這個病房就是「聯合體」的一個工廠。它就是為了修正發生在街頭巷尾、學校和教堂裡的錯誤而存在的,這醫院。」在布隆登理智和條理分明的敘述下,你會發現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是人人懼怕的瘋子,他從沒有喪失他的心智,他的言論和個性更顯示他沒有攻擊他人的傾向,那他怎麼會在精神病院如此多年?!書中雖沒有交代前後緣由,但從描述酋長有別於他人的外表,他有著比常人還要高大強壯的身材,有著不同別人的印第安混血;這點更顯示出當時因為外表或是言行與常人不同的特點,就有可能被判斷成有精神問題,甚至被關在瘋人院多年或一輩子。在當時保守社會中不容許的「差異」的這項行為,就現今來看更為可鄙,並替當時被醫療迫害的犧牲者們感到不捨與難過。



「麥莫菲不是那樣的,他從來沒有讓自己的外表去限制它只能這樣或那樣過日子,也沒有任由「聯合體」輾磨他,去適應他們希望他適應的事物。」

       從農場勞改場改送到精神病院的麥莫菲 ,成為整本故事和病院中的焦點。有著豪放不羈又強壯的個性和外表,麥莫菲毫無精神方面疾病,只是個性衝動並有多次暴力行為的紀錄。身為一般人的麥莫菲進入了漠視人權的精神病院中,他有著跟我們讀者一樣的認知,認為病院中的行為和加諸在病患上的非醫療行為太過超過,在一開始時麥莫菲帶領其他人對抗大護士的獨裁,用些手段惹怒拉契小姐,直到他了解不像其他人一樣是自願入院的他,被判斷重獲自由的日子是由大護士決定;越與拉契小姐做對,就離出院的時間越遠,麥莫菲決定忍氣吞聲服從拉契小姐,直到比利‧畢比做了那件事情導致麥莫菲無法避免的再度反抗拉契小姐。結局違背了讀者們期望,麥莫菲被實施腦葉切除手術讓他成了廢人。麥莫菲的自身力量註定不可能對抗並戰勝社會當時的大局面,麥莫菲也提到,就算沒有了拉契小姐,也有著比連合體「更龐大的東西」在支配著一切,無非就是當時的政府和社會所造成的既有認知。麥莫菲成了悲劇英雄,在精神病院中倉促的來到,也快速的消逝,但麥莫菲的行為確實影響了他人,影響著布隆登,並且改變了他。



「就像卡通世界一樣,扁平、用黑線畫出來的人物,只能透過某種可笑的故事抽動幾下,如果這些都是卡通人物,而不是真人的話,或許也真的會很有趣‧‧‧。」

       文學之所有能在歷史上擁有珍貴的價值,其中的特點便是文學作品會反應當時的社會局勢和認知。當時人們所認為理所當然的社會現象,就往後的人們看來卻是醜陋的行為。《飛越杜鵑窩》的悲傷結局帶給讀者更大的省思和衝擊,「正常」與「瘋狂」的界線如果建立在不公平的制度下,又怎麼能正確的做出判斷。當反傳統、反文化、反社會,和反體制的行為所產生的衝突,能僅僅用這樣蠻橫的手術就可以擺平嗎!如果言論行為不像大多數常人一樣的,就是有精神問題的瘋子嗎!



已故的作家肯.凱西大師的《飛越杜鵑窩》,呈現挑戰專制權威的荒謬和徒然和反應時代的陋習,絕對是本經典必看的精采小說。





延伸連結:

《博客來網路書店》:飛越杜鵑窩



十分感謝太陽社提供試讀機會







我們所謂的不同和瘋狂,卻是用「合乎體制與否」這樣判斷的?!







自由、自由、自由,和自由。








當初舊版小說所使用的封面照片,「差異」在這張劇照中顯現出來。











有新翻,真的是會讓人感激的一件事情。










看完電影,我確實有小碎唸了一下。

一定要的,我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ionette 的頭像
    Marionette

    The Ting-a-Ling of a Marionette

    Marionet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