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們的孤獨究竟會有多大的公因數?


寂寞的公因數(Ulik au pays du désordre amoureux)

作者:弗杭蘇瓦‧樂洛赫(François Lelord)
譯者:尉遲秀
出版社:愛米粒出版
日期:2013年06月01日







       不論就以往或是現在,人類的人口總數都呈現著龐大的數量但為何「孤獨」的情況卻橫流於生活之中,甚至有愈加壯大的傾向?!在人與人之間的往來相處中,我們遵循著天性在親情、友情,與愛情各種關係中尋求慰藉,但卻很少能夠在生命中將孤獨的存在完全剔除,我們不得不與其生活在一起,更承受了其影響帶來的好壞。或許尤以在愛情這方面,孤獨所帶來情感更多半是讓人得花費不少時間與精神去消弭或共存,諸如許多面相的空虛與無奈。法國作家弗杭蘇瓦‧樂洛赫在《寂寞的公因數》中以一個屬於原本活在舊時代之中習慣群居度日的因紐特人*(Inuit)走進了現代都會生活中一窺男女間隨著時代變遷下而展開的各種互動,或是各種疏離。


在因紐特的國度或許沒辦法讓自己享受那種奢華,我們需要彼此來養活整個家。可是文明國度裡那種奢侈卻有個代價,那就是很多人都得忍受那種孤獨。 

       父母意外雙亡後,尤利克的孤兒身分讓他斷送了與原本的未婚妻吶娃拉吶娃的婚姻,在孩提時代的尤利克曾靠著喀卜隆吶克人(白人)的善待獲得他同胞鮮少給予的溫飽,更在相處的過程中學會了流利的法語。混有喀卜隆吶克人血統的尤利克擁有英俊的東方面容與一雙迷人的藍色眼眸,為了挽回與吶娃拉吶娃的婚姻便自願擔任被納入世界人類遺產的部落的外交大使而從冰天雪地的北方來到了法國。習慣群居生活並不熟外界處世之道的尤利克因為不擅與「寂寞」獨處,在喀卜隆吶克人的城市中經歷了現代的各種愛情型態卻讓他與原來的家鄉逐漸脫離,仍心繫著美麗的吶娃拉吶娃的尤利克與幾個女人藉由「性」而產生愛與憐憫,也發現隨著女性的社會地位與自我意識的提升而加深了處在男女間的痕溝,喀卜隆吶克人的大多數男人女人有別於家鄉不時面對的情感上沒有另一半的寂寞,或是明明有另一半卻為了尋求刺激所產生的背叛,卻也在激情過後替原先逝去的關係再次感到寂寞。 



       代表舊時代的觀念與行為的尤利克在文化衝突與情感衝擊下,以「傳統」的眼界一睹近代社會中男女在情感之中生理與心理的各種樣貌,揭開了現在與過往間男女來往模式的衝突與反差,在內心渴望與現實需求之間不時懸盪著矛盾與衝突,導致不少人無法屈居於次等或是劣質的愛情關係,或是在比較死會與單身帶來的好壞而往往選擇了後者的生活模式。孤獨成了時代變遷下人們不得不承受的產物之一,一個必須學著如何與之共存的一種情感。不只身為作家更有著精神科醫師身分的樂洛赫,以書中各個角色的往來與應對呈現出兩性感情上的細微面貌與既有癥結,沒有說教方式而是給讀者有空間反思這可能是你我曾經或是將來得面對的,關於愛情與孤獨兩者對人們帶來的影響。我想,雖然人類是以「群體」而活的生物,但不論如何緊密的關係你我仍是獨立的「個體」,時代推移下不時強化了孤獨存在,與其共處也是一種生活樣貌,不論是不是自己選擇的。



*因紐特人(Inuit),舊稱「愛斯基摩人」,印第安語中稱呼「愛斯基摩人」,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現代西方國家多捨棄帶有貶義的「愛斯基摩人」,改用該民族的自稱「因紐特」(意思就是「人」)。


延伸連結: 

《博客來網路書店》:寂寞的公因數

十分感謝愛米粒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We're born alone, we live alone, we die alone. Only through our love and friendship can we create the illusion for the moment that we're not alone."  ─ Orson Welles


我想,自己不是那麼適合因紐特人的生活。
孤獨帶給我的,有很多是與他人相處上沒辦法給的。

這也是或許過去的某些生活型態,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得不被拋棄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ionet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