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和死亡共存。
兒子(Le Fils)
作者:米歇爾.侯斯坦(Michel Rostain)
譯者:胡瑛
出版社:三采出版
日期:2011年08月05日
那位爸爸一直哭,因為他21歲的兒子過世了。
那位爸爸在想著兒子活著時候的景象,與兒子死後的與他相關的景物;都無法自拔的落淚不已。
那位爸爸在想到兒子的時候哭,不管是再細小的事物;只要是關於他兒子的都讓他哭的死去活來。
那位爸爸承受了世上最大的痛,是送自己兒子走之後,自己還留在已經沒有兒子的這裡。
有什麼樣傷痛會比失去親人與愛人要來的疼痛?有什麼樣的傷悲會比失去同是親人與愛人的孩子還要悲愴?這種痛輕易地剝奪了人的言語,不僅無法表達,更無法發洩;剩下的只有落淚與哭泣,來懷念那個曾經還在自己身邊活著的孩子。作者米歇爾.侯斯坦以一半的自身經歷,融入一半的虛構情結,寫出了這本讓人痛心的《兒子》。以小說方式表達了當初自己的喪子之痛,讓人感受到一個關於父親與兒子令人動人的牽絆,讓人感受到死亡在生命中的殘酷的瞬間,更讓人看著這個故事感受到死亡並不可怕,它只是生命的一部分。
「這種情況還會持續多久呢?爸媽要到什麼時候才會完全放棄收尋我蹤跡的機會呢?他們要到什麼時候才會冷靜地面對我的遺物,不再哭的那麼傷心?難道我非得時時刻刻常在他們失命中?這個問題也很有趣。爸爸,想必你在啜泣與啜泣之間,也會因為我們死使你對未來產生茫然而問過自己同樣的問題。」
這本小說不是以喪子父親為主訴者,而是以過世的兒子里翁敘述著自己身前與過世後,關於爸媽對於他的思念與死亡的種種反應。里翁就像幽靈一樣,全程在父母親身旁看著他們替他從奪走他性命的「急性腦膜炎」病發開始,到準備喪禮、出殯,到最後去冰倒安置他的骨灰,也同時替讀者們敘述了這個關於失去兒子而感受到無限悲傷的父親的故事,也敘述了一個關於失去年輕生命的大男孩的故事。在這本關於生死的故事中,其敘述口吻有著大男孩里翁一貫對父親的親情感到些許的便扭難為情、更藉由他的眼界帶領我們了解到父親處理兒子過世事宜的笨拙,與父親回想兒子生前的想處回憶的無盡哀傷,雖然整篇故事不時充滿里翁的幽默話語與對父親的回嗆反問,其敘述口吻也偏向輕鬆而不是嚴肅死寂,但喪子之痛的憂傷渲染張力卻也無時無刻讓人輕易感到鼻酸,看著老父親替兒子的死亡不斷地哭泣,也讓人感到濃厚的悲傷與不捨。
「爸媽的實習也告一段落。三個月後就輪到我上場了。」
死亡只有發生在自己身邊摯愛親人上,才會感受到死亡所帶來的恐懼與悲痛。故事中在里翁死亡的前三個月,父親曾參加了朋友的葬禮,更在葬禮上因為司儀事先忘記確認死者姓氏時的忘詞所鬧出來的笑話,當場無法克制自己而捧腹大笑,這時父親有想過亡者親人的感受與心情嗎?!這個橋段不僅將自己通常對他人死亡感覺不到切身之痛,與死亡加諸在自身親人與自己身上後所面臨的巨大悲痛表達相當淋漓盡致;而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更將死亡隨時降臨的無奈與寫實輕易的表露無遺。作者侯斯坦以失去兒子的悲痛,寫出了這本讓人感受無盡的父愛。就如同里翁說的,或許自己的骨灰與父母親的憂傷總有消失的一天。但關於里翁與他父母的這段故事都化成了這本小說,可是不會消失的;就如同當我看完這本小說後所感受到最深層的哀慟與傷心,這份心情也可是不會消失的。
延伸連結:
《博客來路書店》:兒子
十分感謝三采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最後附上:讓人落淚的作者談新書
一個孩子從剛出生的寶寶到21歲的英俊青年,有多不容易。
那樣的痛,不是簡簡單單說不哭就不哭的。
就算是個大男人,因此落淚也是當然的。
所以就算老是哭哭啼啼的像個娘們,也是很有男子氣慨的。
偷藏了W與O的小屁孩,或許老爸在進廁所後所面臨到窘境也會成為之後讓他想到就感到痛哭流涕的回憶之一。
但是,他們或許不是父子。
小屁孩,也會長命百歲。
那麼剛剛的說法就不成立,顆顆。
- Aug 04 Thu 2011 17:04
【嗜‧讀】:兒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