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樹屋

          這個家沒有根,就像建築在樹上的房子不著地


樹屋(ツリーハウス


作者:角田光代(かくた みつよ)
譯者:劉姿君
出版社:聯經出版社
日期:2011年1月5日



我們全家人,好像天生的DNA裡就有著有氣無力、毫不抵抗、隨波逐流的消極適應力。
我越來越覺得這樣的家,怪極了!可是卻說不上來哪裡奇怪。
最怪的是,我竟然從來沒想過也沒問過這個家的來歷。





       在快閱讀完這本書時,懷著感同身受的心情,稍微和朋友聊著書中的角色對話與事件場景讓我產生極大共鳴的總總想法。書中提到的關於「逃避」的議題讓她感到有興趣的說著:「你不覺得比起英美翻譯文學日本文學讓我們產生較大的認同感與體悟嗎?」她淡淡的說完後,讓我不禁思考著撇除日本與台灣較相近的地理環境與成長背景外,我開始回憶起在自己以往所讀不多的日本文學中,故事呈現給讀者去思考的背後意義確實都有種讓人在閱讀時在內心發出:「啊,我也曾經這樣想過。」,或是「對對,我也有過這種心情啊。」日本文學不論是平淡樸實或是高潮迭起的情節,確實以字字句句串起的故事內容深深的呼應了自己的情感,緊捉住了「人心」與「人性」。這次作者角田光代的《樹屋》給我的就是這些強烈的感受,這本小說讓我不禁去思考生活上的片片段段那些看似微小卻難以承受的痛苦,與身為人該選擇以何種方式存活於這世上。



「待在那裡熬不住的話,就逃吧。逃避不是壞事。如果心裡知道自己是在逃,就不是那麼糟糕的事。不是只有挺身對抗才了不起。」-- 祖父泰造

「因為我們幾乎沒有經歷到戰爭,我們一直逃一直逃,只想著讓日子好過一點。有好多好多人,比我們了不起的多的人,幾乎都沒有逃,後來死了,我們卻拼命逃。不是基於什麼崇高的思想,只是因為害怕才這麼做的。」-- 祖母八重

       在時代巨輪的轉動下,身為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該如何面對?!咬牙反抗的挺身面對,隨波逐流的苟且偷生,抑或是不顧一切的奔波逃避?《樹屋》述說著藤代家三代經歷戰前、戰中,到戰後的過往經歷與生活正在發生總總事件。28歲在家中待業三年的良嗣,在祖父過世的那天對自己家庭沒有像他人有著保持聯繫的親戚,多自己的家族過往也絲毫沒有什麼認知,對於祖父母在哪相識因而結合只有大概知道在異國的滿州卻不知其中的過程。良嗣對祖母與其他家人,甚至是自己對祖父的死亡沒有什麼太大的悲痛與不捨感到困惑。沒由來的突然對於家族史的好奇一一浮現,直到祖母八重答應了良嗣前往滿州當做旅行,展開了藤待家的尋根之旅。原本話不多與總是有著不耐煩神情的祖母在滿州回憶起過去後逐漸話多了起來。八重想著年輕時放下一切來到滿州的自己,在沒有詳細的規劃下活一天過一天的生存著,不是為了情與愛卻感到理所當然的與泰造成為了夫妻,成為夫妻的泰造與八重因戰爭而逃到中國人的庇護下,也因生存逃離了恩人回到日本,就連最初讓他們彼此相遇的契機都是泰造因為怕死逃離移民團讓他們相識。這些總總的「逃避」雖然看似懦弱膽怯,但在大時代的動盪下身為一個普通人選擇逃避不也是人之常情,不也是大多人僅剩的唯一選擇。藉由泰造與八重在戰爭中逃離以尋求稍稍安穩的生活,他們既不去對苦難怨天尤人,也不去替生命無常帶來的人生難題感到憤世嫉俗,而是在多次的逃離中以螻蟻求生般的毅力求得溫飽活在當下。泰造的那句話,讓人反思了因害怕而選擇的「逃避」有的時候比選擇「面對」還需要更大的勇氣。選擇承擔面對不管多痛苦的事情只要單單想著面對它們就好,而選擇逃離則是需要面臨光想著面對就好的其他更多事情了。在往事回憶與現今場景不斷交錯進行的推移下,以「逃避」貫穿全文,在第一代祖父母八重與泰造、第二代慎之輔與手足們,第三代老么良嗣與哥哥姐姐的歷經所延伸出的小悲小哀與困惑憂傷讓人被影響的情緒在越閱讀到最後堆疊的越來越高。



「你爺爺和我啊,都是逃了又逃才活下來的。要對抗時代,我們只知道逃避這個辦法。當然,我們沒有那麼好的頭腦,不是因為有什麼想法才這樣做,只是因為笨,所以就只會逃跑而已。可是,現在已經不是那種時代了。逃避,已經變成可以接受的事了。結果他們變成只會逃避的大人。所以你們也一樣,只會逃避。這一點我覺得很抱歉,因為我們就只會教這個。」

       《樹屋》一書書名的設定緣由在閱讀到中見後才浮現,由萬年待業的叔叔太二郎替良嗣與哥哥在院子所蓋的秘密基地樹屋為出發點,從樹屋蓋在樹上不著地去比喻自家沒有從古至今好好延續的家族史,沒有地基的樹屋彷彿沒有根的藤代家。這個關於斷根與尋根的故事不論描寫戰前老一代八重與泰造放棄日本家鄉與親人前往異國滿州只為求得更好生活的不知世事,與面對戰爭時因怕死而抬不起頭地不斷逃避。中一代在面臨在戰後經濟逐漸富裕的世代尋求生存之道與自我價值中迷失與徬徨。少一代在什麼都感覺不對勁的混沌,與看不到自己人生定位的盲目。角田光代筆下,角色們對於生離死別沒有過分的情緒化,也沒有在刻意放大戰中死亡與喪失親人的悲情成分,卻讓人看到了在無法選擇的平凡生活中的恰到好處的劇情起伏與轉折的驚人之處。角田光代將家族議題中的摩擦、衝擊、忍耐,與取捨融入到藤代家三代在生活中,更代出了移民滿州所遭遇的殘酷戰火與家族從往到今的記憶史,其中的種種議題所帶來的騷動是如此貼近人心,在腦中所激盪出來的反思久久不散。






延伸連結:

《金石堂網路書店》:樹屋
十分感謝聯經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很手插手孩子與孫子決定的祖母八重對以說著「我想知道的事情不在教科書裡,是在世界裡。」這種像是戲裡台詞的理由想去四處旅行的基樹(良嗣哥哥)說了:

「你覺得只要到遙遠的地方去,只要不是待在這裡,就一定有好很精采的事情等著你,對不對?可是啊,不管你去到哪裡,都不會有什麼精采的事情。你走的更遠、走的再遠,都沒有。然後呢,你永遠回不了同樣的地方,再也不能回到離該以前的地方了。這一點,你可要牢牢記住。」

奶奶說的這句話,不只是對基樹說,也是對著自己,還有我。



「奶奶,妳有沒有後悔到滿州去?」

「沒有。因為,沒有『假如』。就算後悔,除了現有的以外,什麼都沒有。無論我做過的是有多蠢,除了這件蠢事之外,也什麼都沒有,就是『無』。既然這樣,後悔豈不是很吃虧嗎?只是白費力氣而已。因為你有的就是那些而已。」

良嗣鼓起勇氣問了奶奶八重連我都想問的問題,沒有豐厚學識有著無盡滄桑的老奶奶說了這句話對容易在深陷悔恨與追究的泥沼中的我猶如當頭棒喝。










「有時候逃避也是一種追尋。」

用來最為家的根源,或許是立基於希望也不一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ionette 的頭像
    Marionette

    The Ting-a-Ling of a Marionette

    Marionet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