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法國式教養,讓父母好輕鬆,孩子好快樂!
(Bringing Up Bébé: One American Mother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French Parenting)
作者:潘蜜拉.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
譯者:汪芃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7日
看看周遭那些既活潑自信、又超有自制力的法國小孩,潘蜜拉不得不承認「法國式教養」還真是有一套,而唯有父母先感到輕鬆愜意,才能帶給孩子自在快樂!
我對法國人最基本的印象大概是動不動就嘟著嘴兒說著一口優雅又迷人的法語,他們好像總是散發著一股充滿自信的自在感,但當他們碰到只會哇哇哭啼的小孩時也能保有以往的處驚不變嗎?!身為美國人的作者潘蜜拉.杜克曼因愛相隨,跟著英國老公在法國定居,甚至落地生根在異國生養小孩起來了,但從第一個寶貝瓜瓜落地開始就讓潘蜜拉嚐到初為人母的種種不便,先是無法好好睡覺大大打亂自己的生活作息,隨時還得擔心寶寶各階段的成長問題,有時照顧孩子投入太多心力而難免與老公發生摩擦,但可是為什麼自己身邊認識個法國媽媽們卻沒有這些問題?!為什麼法國女人可以同時好好養育小孩,仍保持著身為女人該有的美麗姿態?!然後為什麼法國小孩們怎麼都擅於自處而不吵不鬧?!在《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裡讓我們見識到了大部分的法國人就算面對讓養育小孩還是能泰然自若地保有自我,享受自由,甚至讓孩子們乖巧聽話。
我們美國家長常常把權威和管教、懲罰劃上等號,但法國父母其實很少提到管教和懲罰,他們談到的是對孩子的教育,也就是循序漸進地教導兒女是非對錯。在法國家長的觀念中,管教並不是在管小孩,而是在教小孩,如此一來,教養的態度自然溫柔許多。
曾是記者的作者開始發揮追查真相的本能,困惑於為何數據統計上美國媽媽育兒的痛苦指數比法國媽媽高出一倍之多,以「法國父母的育兒工作比較不像折磨,比較像享受,而法國人一地有什麼秘訣。」開始竭盡所能向法國媽媽們請教管教孩子的絕招,但每位法國媽媽都得楞個好幾秒才會意過來:「喔,妳是說我們都是怎麼教育小孩嗎?」不過法國媽媽只是輕鬆回答:只要找到小孩的節奏來照顧他們就好(法國媽媽總是把節奏掛嘴邊搞的潘蜜拉都覺得她們是在組搖滾樂團而非養小孩)。其實不是法國媽媽為了私藏養小孩的高招而故意輕描淡寫地回答,在潘蜜拉詳細追問才發現其實法國人養育小孩的方式對他們來說是根深蒂固的常識觀念,而非什麼大不了的秘訣,但這些法國人視為理所當然的養育小孩方式,卻比讓身為美國人的潘蜜拉決定大多採取法式教養,讓自己的孩子能在餐桌上守規矩,能有禮貌應對他人,能不強烈依賴父母,能讓寶寶好好一覺到天亮好好過自己的夜。
「睡眠形塑孩子,也形塑一個家庭的生命樣貌。為能使孩童與雙親分離幾個鐘頭,孩童必須相信即使自己暫時無法控制身體,身體仍能自行延續生命。孩子必須沉穩祥和,才能觸及那奇異玄妙的『夜之思想』。」得利思奈德醫師如是說。
或許是法國人的天性使然,不像我們會使用疊字對寶寶說話,他們從寶寶出生以來便把還不會言語的小娃兒當做小大人來看,法國人相信寶寶們都能理解爸媽的需求,從小開始便教養寶寶爸媽也需要自己的時間所以請他們要學著獨處,藉由潘蜜拉命名為「法式停頓」的作法,不在寶寶一哭鬧便急於上前安撫,一來讓寶寶學著自己安撫自己與培養耐性,二來不讓寶寶養成隨哭就隨時有人來的依賴性,並讓寶寶保持一天吃四餐的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好讓他們從幾個月就能過自己的夜好好睡覺,同時也能讓爸媽好好睡覺。當然法國人跟任何一個國籍的爸媽都一樣愛孩子,他們不是隨意放任寶寶自己哭泣,而是多花點時間約五到十分鐘好好「觀察」自己的孩子,這樣冷靜有智慧的處理方式將不只讓往後爸媽能以較輕鬆的方式養育寶寶,也從小培養出寶寶自在自處的耐心性格。看著法式教養下的寶寶與爸媽讓我們了解只要使用合適的方式對待寶寶,就不會有整個家庭把重心全放在新生兒上導致失去平衡的難堪處境。
許多法國人形容美國孩子時都會用 n’importe quoi 這個詞,意思是「隨便」、「想怎樣就怎樣」。法國人認為美國小朋友做事沒有明確規範,美國父母缺乏權威,放任孩子恣意而為,這種狀態跟法國人心中的框架(cadre)理想恰恰相反。法國父母時常把框架一詞掛在嘴邊,這個概念指的是小朋友必須嚴守的行事界線,父母必須篤定堅持。但在符合框架的範圍內,小朋友則可以自由自在,隨心所欲。
我們可能會覺得美國在教養小孩方面也算成功,在孩子在正面讚美的環境下成長,甚至給予自由空間讓孩子們發會創造力與想像力,尊重孩子們讓他們擁有跟大人一樣的發言權力,但是潘蜜拉指出在美國這樣的教養方式一旦沒有適當拿捏便會養出一個個小霸王(enfant roi)來,過度的讚美可能讓孩子養成過度自我中心而不尊重他人,過多的自由讓孩子們不會看場合而使性子大吵大鬧(誇張點的可能就出現台灣小孩在地上翻滾吵著這不是肯德基那樣),美國的教養方式少了像法國教養那樣設立出一個明顯框架,讓孩子知道若是超過某個範圍便是不恰當且不該出現的行為。法國成人,不只是孩子的爸媽都讓孩子正面接受挫折的情況,讓孩子們習慣生活上就是會發生不順心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法國小孩總是少有脫序的吵鬧傾向。隨著作者潘蜜拉慢慢揭露出法式教養的神祕面紗,讓人輕易的了解到為什麼法國小孩們能跟大人一樣表現的冷靜且有智慧了。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沒有教養指導手冊滿是教條那般的死板無聊,作者潘蜜拉.杜克曼以自己懷第一女兒小豆開始的手足無措,到接著到來的一對可愛雙胞胎喬喬和里歐,在自己經歷文化差異的生活中以有哭有笑的活潑歡樂氛圍告訴我們「法式教養」的種種優點,有多位土生土長法國媽媽的寶寶養育經驗談作為借鏡,更不時穿插著著名養育書籍與相關領域學家提到的精闢論點讓我們了解育兒非難事,只要有心其實新手媽媽都可以像法國媽媽那樣優雅地享有自己的時光,寶寶也能在一旁無憂自在。書中所提到法式教養的成功案例,當然並非絕對;法式教養也絕非是養育孩子的唯一準則,法國當然也跟其他國家有讓人有所意見的養育情況與問題,但整體下來從中取益的地方確實值得讓人思考,也有其道理存在,作為新手爸媽的育兒方針確實是很不錯的選擇。要是我身邊有朋友要生的話,絕對就會推薦這本給他們的(笑)。這本實用書就算不是給打算養育寶寶的人(像是我)來閱讀,也能見識到不同文化的衝擊下去選擇最好方式的融合場面,也是相當的趣味橫生來著呢。
PS. 文中很應景的可愛插畫是我自己找來的,出自倫敦插畫家Yasmeen Ismail之手,不是書中附的插畫唷(因為應景到太切題怕造成誤會)!
延伸連結:
《金石堂網路書店》: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
十分感謝平安文化提供閱讀機會
附上作者潘蜜拉.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在法國式教養薰陶下的和樂一家子。
瞧瞧她家的孩子們,個個頂著一頂貝蕾帽,好法式呢(指)!
左起雙胞胎之一髮色像媽媽的金髮喬喬,雙胞胎之二髮色像爸爸的褐髮里歐(我知道你看不到髮色但書中有提過),外加經歷法國生活比兩個屁孩弟弟還久的長女小豆,那冷淡有著淡淡殺氣的眼神也超法式的(喂)。
還有,我想要btw唸一下:
雖然中譯本封面上的胖娃兒躺在一杯咖啡旁也是頗可愛的,卻少了法國味了好遺憾。
我更喜歡原文版封面,那邊邊使用了紅藍白國旗的配色,好法國的不是嗎(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