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場摩托車的公路之旅,一段人生哲學的思辨之行。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An Inquiry Into Values)

作者:波西格(Robert M. Pirsig)
譯者:宋瑛堂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3年02月25日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於一九七四年出版,在隔了好幾年過後修正了幾個錯誤以新版的樣貌至今終於在台灣出版上市了。初看書名時覺得莞爾,關於「禪」與「摩托車維修」這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怎麼會在一起呢?!等隨著進入書中的文字世界後便會發現這本不全然是在細說禪,也不全然是在提摩托車維修,而是藉由摩托車維修的大小事來思考無所不在的禪,以我而言對於「禪」並不是完全的了解,但我想它可以是一種靈感,是種一思考的方式,是種腦袋運轉後的成果之一。這本篇幅頗多,其中的內容更需要花腦筋來思考消化,閱讀過程同書中公路之旅一樣漫長,但讀後所獲得的確實比我想像的還要多。 



       主述者「我」與11歲的兒子克理斯和一對友人夫妻,騎機車從明尼蘇達橫跨幾乎半個美國踏上了一場漫長的公路之旅。經過了無數的田園風景,壯麗的群群高山,氣溫多變的高溫與低溫,也經歷了沙漠炙熱難熬。他們從都市脫身投入鄉下,試著享受回歸自然的美好。主述者在這趟旅途上不乏有著探險,並不時以哲學角度切入日常生活中可大可小的事件,有些事件可能是我們平常不會留心注意的小事情,但跟著主述者的傾向不斷思考與經歷豐富的眼界看入眼中會發現這些小事卻是成為人與他人產生摩擦與紛爭的原因,因為我們不正視而成為阻礙生活的問題之一。



請不用因為這本是以哲學為主而感到卻步,以生活展開的事件常常是你我脫不了關係,儘管有些情境可能不是人人會有,但其背後的事發緣由卻是人人不時會發生的,下面提個讓我感觸頗深切的事件之一:

我對填隙片的觀點出自智識、理性、大腦,只重視填隙片的科學特性;約翰則以立刻、直覺的角度去看待填隙片,隨性以對。我偏重基調,他則偏重直接的外觀。我看到的是填隙片的意義,他看見的是填隙片的本身 

       不論是日常生活之中的各種機器,或是到旅行所使用的摩托車,科技替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不過長期使用下來就一定會有各種故障發生,這一類的問題產生便容易讓人心煩氣躁,因此主述者便致力熟悉摩托車的保養與維修好面對突發的各種問題;但同行的友人約翰卻不是這樣,一如大多數的人一樣當面對不熟悉或是得要花時間費心思學習的知識便往往選擇逃避視而不見,卻忽略了學會知識與技能後帶來的益處。甚至基於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與了解不夠而與他人動了脾氣,就像一個小小的填隙片卻讓主述者與友人約翰不再談起修車經,只因為當主述者提到使用啤酒罐便可以當做填隙片使用時,約翰覺得這對自己的BMW名牌機車是種羞辱與冒犯,但他忽略了啤酒罐的鋁片擁有金屬的延展性能,只看到事物本身的約翰而不重視其背後意義的約翰讓人想到日常生活中不也不斷地上演這樣的事情,人們因只看外表而忽略了思考背後意義所導致的誤解,甚至產生的暴戾之氣不也多的不在話下。



好或壞,斐卓斯,我們需要請任何人來指引嗎? 

       回到故事之中,除了主述者以旅程中的突發事件或是生活中的過往事件加以思考與剖析作為一條主線外,另一條主線便是從旅途開始便不斷如影隨形跟著主述者的斐卓斯。一個幾乎像狼般的擁抱孤獨,高智商的他通常靜默不語沉浸在哲學與思辨的世界之中無法自拔。斐卓斯,一個好似幽魂般不斷縈繞於主述者心頭的謎樣人物,隨著旅程的前進,斐卓斯的形象也更顯鮮明,他的思想世界也慢慢揭露在讀者的眼中,他的故事漸漸地涉入主述者的敘述裡面。斐卓斯,一個不被正規社會所接受的異端人物,經過電擊治療了好幾回就只為了回歸常人的正常世界裡。這兩個人物極其的親近,但其性格卻又不太相同,或該說這兩個性格終究同屬於同一個軀體卻爭奪著使用權力,成了「精神分裂症」一詞的當事人。在與友人夫妻途中分道揚鑣後,父子關係慢慢地陷入僵硬,一開始那理智且達觀的主述者也逐漸不復存在封閉了起來,愈接近旅程末更顯瘋狂,人格的存在與消弭更是一個讓人驚訝的結尾。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這場滿是思考的公路之旅,有哲學之說與思維運作,更看到了一場關於生命意義的掙扎與體悟。作者波西格的這本著作出版至今廣受好評,印刷量數字也相當高,如今過了好幾十個年頭,時代光景改變了,生活中影響人思考的人事物比過往更顯複雜與多變,這本有著推理與哲理的作品成了文化承載的結果之一,但難免仍是有些文化不再是書中與作者所見所提那樣已不如以往地改變了。不過唯一不會改變的是人們一直需要藉由思考來找尋並提升靈魂的價值,進而改變生活型態導往良善正向的正途之上,能有除了看清人事物本質與其背後意義的能力能夠好好面對並解決人生與生活中的精神困惑與問題癥結。其實不是真的一樣要做到如此高超的哲學思辨或是到達禪的境界,我們要謹記在心的就是不能忘記思考,在浪漫與科學中盡量不嚴重偏頗,若我們遵於人性之惰而不去思考便容易產生曲解與誤會,無知帶來的危害比所能想像的還要可怕。 






延伸連結: 


《博客來網路書店》: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

十分感謝行人提供試讀機會 











這本內容是根據實際事件而寫成的,禪既不是和正統禪宗有所關連,摩托車方面資訊也不盡完善。
看完讓人不禁感觸良多,一九八四年新版書末的作者後記裡提到此書出版期間的某段黑暗時期。

克理斯死了。(R.I.P.)

照片中有著大大笑容克理斯一直有種念頭:「我從沒想過自己能活到二十三歲的生日。」


一九七九年因被人搶劫而死於刀下,作者波西格在告別式幾天過後接到了來自兒子這樣內容的信件,就在他二十三歲生日兩個星期前。

但不久第二任妻子又不期然懷孕,原本不打算繼續養育孩子的波西格被一股強烈的感受席捲,他知道克理斯這次將會是個小女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ionette 的頭像
    Marionette

    The Ting-a-Ling of a Marionette

    Marionet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